当前位置: 首页 > 保密科技

加强政府网站管理刻不容缓

发布时间:2011-07-19 00:00 浏览量:


  目前,政府网站已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平台。但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,由于各关键环节或缺乏完备的审查制度和措施,或审查人员把关不严,或工作人员保密意识差,导致政府网站泄密的问题日趋严重。

  政府网站泄密的种种表现

  一是关键环节缺乏完备的管理措施。党政机关在网站发布信息过程中,相当一部分单位没有制定系统、完备的管理措施或审查机制,只凭一些领导和涉密人员的“自觉性”来管理。这种马虎、粗放的管理方式,对国家秘密构成了严重威胁。据悉,某机关一工作人员既未请示有关领导,又未进行保密审查,擅自将一份未定稿的本系统“十一五”发展规划(机密级)通过网站发往各省区市征求意见,造成泄密。2009年,某市政府网站的一个栏目,赫然出现了一份涉密文件。经查,原来是一名工作人员一时疏忽,误将密件当作非涉密文件上了网。2009年8月,南方一位镇党办副主任自作主张将一批文件(部分文件涉密)在该镇政务公开栏予以公开,造成泄密。

  二是审查人员对上网信息把关不严。负责上网信息审查的领导不认真履行职责,没有严格审核把关所造成的泄密事件,在政府网站泄密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。前不久南方某省发生的政府网站泄密事件,除了管理措施不到位、涉密人员保密意识差之外,负责把关、审核环节的领导缺乏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,没有履行好保密管理职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。无独有偶,江南某市人民政府网站刊登了一份机密级文件造成泄密,经查,该市政府办公室王某准备将该文在市政府网站刊登之前,曾请示市政府办公室某领导,该领导因忙于其他工作,未履行审核手续,并告知王某:领导讲话都可以公开,王某遂将此文在政府网站刊登造成泄密。

  三是工作人员保密意识不强。2007年,某市的一个区卫生局工作人员,拿到国家两个部委制定的一份机密级文件后,未送任何领导批准,在政府网站全文刊登,造成泄密,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负面影响。2008年7月,西北某省会城市一名区级检察院工作人员,按照领导指示将有关检察规定在网上公布时,误将一份涉密文件贴到网页上,造成泄密。2007年,东北某县开展“建设平安县”活动,在县政府网站上开专栏进行宣传。一名工作人员擅自将领导讲话(涉密)在网站发布,酿成泄密事故。

  以上泄密案例,当事人虽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分,有的甚至被追究了刑事责任,但他们的行为给党和国家造成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。

  防止政府网站泄密的对策

  一是各级政府部门要制定和完善政府网站保密审查机制。在保密检查中发现,一些单位和部门只是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办好网站、丰富网站内容方面,并没有在制定保密审查制度上下功夫。有的单位即使制定了管理制度,也只是挂在墙上“纸上谈兵”,并没有严格执行,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。要改变这种局面,必须根据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有关规定,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机制,使保密审查工作有领导分管、有部门负责、有专人实施,还要有信息发布日志,记录信息提供部门的审查意见、保密审查机构的审查结论、主管领导的审批意见等信息。履行完这一系列程序后,政府信息方能发布。

  二是要加强对政府网站的保密检查。各部门、各单位的保密机构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负有直接责任,必须认真履行职责,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网站进行保密自查,及时堵塞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的漏洞。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辖区部门、单位的保密工作负有管理、指导、检查责任,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措施,适时对政府网站进行保密检查,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提出改进措施。

  三是要利用技术手段破解政府网站泄密的难题。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科研单位,要投入相当的技术、人力和资金,尽快研制开发用于政府网站检测的软件或控制系统,不断完善发现功能,以加强对政府网站的监控管理,力争于第一时间发现泄密事件苗头,采取果断的技术措施,把泄密隐患扼杀于萌芽之中。

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信息来源:未知来源作者:责任编辑:陈伟
打印 关闭